联系电话:
010-65259148
二、一审判决凸显出来的几个问题在本部分指出案件审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审判思路,并更加精准的举证质证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一)法官自由心证原则的正确运用自由心证原则又叫自由心证主义,是指法律不预设规则机械的指示或限制法官进行证据审查和判断,而是由法官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
一、一审过程及判决结果原告某融资租赁(杭州)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简称某北京分公司)与被告陈某竞业限制纠纷一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于2017年6月23日立案后,依法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某北京分公司向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被告向原告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60万元。事实与理由:2015年
第一节 陈某与北京某公司竞业限制纠纷案该案是2018年之前劳动者因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被北京市法院判决承担违约金金额最高的案件。于用人单位而言,该案最大的困难依然是针对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行为的取证和举证问题,尤其是劳动者与其新入职的竞争单位合谋,通过第三方机构(非竞争关系)劳务派遣的方式掩盖劳动者入职竞争单位的
第四章 典型案例全程解析本章将通过展示两个典型的竞业限制纠纷案件自劳动争议仲裁阶段、一审阶段和二审阶段的全过程,解析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纠纷案件仲裁和诉讼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遭遇不公平司法环境时,应当及时采取的应急或补救措施。第一个案例是陈某与北京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业限制纠纷案,典型特征包括:人民法
(2)人民法院指令相关单位协助执行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问题。如前所述,如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判令劳动者与相关单位(诉讼第三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则不存在协助执行的问题。当相关单位并未参加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业限制诉讼中,人民法院判令劳动者解除其与竞争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者拒不执行时,人民法院是
2、民事诉讼法有关行为强制和协助执行的规定在责令劳动者解除与竞争单位劳动合同关系事项中的适用问题。(1)行为强制规定与责令劳动者解除与竞争单位劳动合同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编规定执行程序,其中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对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的,人民法
1、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竞业限制纠纷劳动仲裁裁决书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情形包括:“(一)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二)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裁决所根据
2022年10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送达(2022)京0105民初77449号民事判决书,判决支持原告(商理客户)全部诉讼请求。商理律师再一次凭借其过硬的专业能力为客户挽救了巨额财产损失。
五、竞业限制纠纷仲裁裁决书的强制执行竞业限制纠纷仲裁裁决书的强制执行,其主要困难在于终止劳动者与竞争单位劳动合同关系、责令停止生产或经营、责令终止与他人共同进行同业竞争行为等方面。针对劳动者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事项的执行,与其他民事案件执行并无本质区别。(一)针对终止劳动者与竞争单位劳动合同关系的强制
(二)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撤销与监督制度立法进程以及现行制度2001年4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施行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针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错误问题规定了两种监督及纠错机制,一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自行重新裁决纠错;二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予执行
四、人民法院对竞业限制纠纷仲裁裁决书撤销与监督当事人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撤销裁决书之诉的案件,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特殊案件 。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撤销制度不
三、相关竞争单位在竞业限制纠纷中诉讼主体身份问题竞业限制纠纷和劳动者离职前入职新单位的纠纷等劳动纠纷,所涉第三人实质上参与到了劳动争议法律关系中,在劳动仲裁过程,应否将其列为当事人而不是第三人?与劳务派遣活动中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分担劳动合同关系中用人单位职责而实质性共同参与劳动合同关系不同,竞业限制
(四)竞业限制义务起始时间的问题。笔者在前文中述及,劳动者任职期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无论是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还是其过程程度,都大于其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同时,公司法部门规定了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内竞业限制义务;而且,根据举重以明轻原则,劳动者任职期间应当承担竞业限制义务。但是,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
2、竞业限制违约金问题。有关竞业限制违约金纠纷,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是围绕竞业限制违约金金额调整问题引发的纠纷。目前,人民法院对于竞业限制违约金金额过高时进行调整,已经形成共识和较为统一的裁判尺度。但是,究竟基于何种标准对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进行调整,司法实践中并未形成统一做法。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基于